门诊时间
8:00-17:00
365天
无假日医院
患者版 员工版
位置:首页 > 员工版 > 党建 > 党建园地>正文

胡晓云同志事迹材料

相关部门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胡晓云同志先进事迹学习

 

胡晓云同志事迹材料之一:工作篇——勤恳耕耘,爱洒荆楚

 

在老百姓心中,大多数人可能对疾控中心并没有太多的概念,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医院。然而,没有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就没有社会公共卫生的安全,我国各级疾控工作者,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担负着预防疾病、保护人群健康的职责,胡晓云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一、年轻有为,初露头角

胡晓云,1969出生,江西余干人,1992年,他从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毕业,来到当时的湖北省防疫站,从事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教育是疾控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是通过科学的信息传播,帮助人们掌握预防疾病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健康习惯。1996年,湖北省申请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生命知识》传播项目,旨在向偏远农村的育龄妇女传播妇幼保健知识,提高农村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当时项目点是在老河口市,胡晓云和健康教育所的同事们经常往农村跑,在深入开展现况调查的基础上研究适合农村育龄妇女的健康教育工作方法。

可实际开展工作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同事们回忆,起初,农民们对生命知识项目并不理解,很多人因为干活被打断而不高兴、不配合,这时胡晓云总会先拉些家常,慢慢引导。他常说,“我们做健康教育工作的,是为老百姓免费提供健康知识的,为的是他们的身体健康,只要我们态度诚恳些,耐心点,他们没有道理不接受我们。”经过五年的调查研究和健康教育,胡晓云撰写了《农村妇女生育健康综合干预效果研究》,并获得2001年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

基层的同志回忆道:“胡老师教给我们的调查方法至今受用,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他严谨的态度和灵活变通的工作方法。”

此外,这期间他还直接参与了我省的世行贷款第三期农村改水与环境卫生项目、世界卫生组织安全注射行为健康促进项目等,为我省农村饮水安全、环境卫生、安全注射做出了贡献。

1996年,他当选为健康教育所副所长,时年26岁。

二、艾滋防控,心系病人

1985年,我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最初,专家们曾乐观地认为中国的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静脉吸毒,因此感染者主要分布在云南等边远省份。然而,1999年,桂希恩发现了中国艾滋病第一高发区——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不仅揭示了中国艾滋病感染者之众,而且还揭示了艾滋病在中国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湖北与河南相邻,我省随州、襄樊、十堰、黄冈、黄石等地,很多农民都因非法卖血而感染艾滋,艾滋防控成为我省疾控事业中又一重大难题。

面对新问题,胡晓云认真学习了艾滋防控知识,研究我省艾滋防控策略,参与了多项防艾政策的制定,主持了多个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2004年,我省获得第三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支持,胡晓云从健教所到项目办担任官员,最初项目办只有两个人,在同事的印象中,在项目办的两年里,胡晓云几乎天天加班,每天夜里12点前,地市县项目办的工作人员打电话到办公室都能找到胡晓云,可每天加班的他从未拿过加班费。

“我有时不理解他,还劝他早点回去。”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说。项目办最初设在在旧办公楼一楼,那时夏天只有风扇,冬天没有暖气,冷热都叫人难以忍受,特别是冬天的夜里,坐在办公桌前人都会觉得冷到骨头里,胡晓云却说,好不容易争取到的资金不能浪费,要做好每一项预算、安排好每一分钱的用途,更要在工作中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寻找最好的解决办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湖北省项目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综合评估列第一位,我省开创的一系列管理体系、制度和方案在全国推广开来。

在多次的下基层出差中,胡晓云和很多艾滋病毒感染者成了朋友。“胡主任,我今年种了西瓜,可没有人敢买,怎么办?”2008年7月18日,胡晓云接到了大冶市金牛镇艾滋病病人吴电宝的电话,他二话没说,决定帮吴电宝在武汉卖西瓜。胡晓云找到单位的工会主席和艾滋病防治中心的几个热心人,先是联系武汉的超市出售,遭到拒绝后,他带头买下吴电宝的西瓜,在他的动员下,单位职工也纷纷掏钱买瓜,就这样只一下午就解决了吴电宝的燃眉之急。

2011年11月6号,吴电宝转了三趟车赶到武汉,在九峰山寿安林苑胡晓云的墓碑前,吴电宝流着热泪说:“您是个大好人,怎么这么快就走了?”此时,8年前的情景不禁浮现他的脑海,1995年卖血染上艾滋病病毒,2001年开始生病,那时吴电宝曾躺在床上奄奄一息,2003年确诊后,看着身边一个又一个艾滋病病人离去,他既害怕又难过,甚至要准备后事。除了身体上的病痛,歧视也让吴电宝痛不欲生。别说是周围的村民不懂知识,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不了解艾滋病。

这一年,吴电宝认识了胡晓云。“别人看到我就像看到瘟神,但他一个省里的项目官员,竟敢到我家里来,竟然还拉着我一起吃饭。他告诉我,艾滋病可以治,而且是免费治,叫我宽心,好好配合。”“以前,我自己的亲戚都不愿靠近我,现在在村里我和大家还经常一起打麻将。”这8年来,吴电宝深刻感觉到,周围的人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情况正慢慢改变。

 艾滋病患者大多家里都因病致贫,有的甚至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在胡晓云的努力下,2004年我省开始创造条件,让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成立生产自救互助小组,提高生活质量,重拾生命的希望。有一次开完会,胡晓云把吴电宝叫着一起吃饭,劝他申请资金开展生产自救。“他一点一点的给我讲怎么申请,还说有问题随时找他。”

如今,吴电宝不仅让女儿上了满意的学校,还领养了一个一岁半的男孩,“我今天能这样,受过胡院长太多帮助。”在吴电宝心中,胡晓云就是一个可靠的大哥。

三、非典甲流,临危不惧

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风暴”席卷中国,面对这种未知的传染病,人人色变,几乎一夜之间,街上的人们都带上了口罩。群众对非典的知识的缺乏导致了过度恐慌,几乎处于全城戒备的状态。

在非典指挥部,胡晓云承担了对外宣传的工作,不仅要和媒体沟通,向公众播报每天的疫情情况,还要想方设法通过媒体告知群众正确的防护知识。

当时每天与胡晓云一起“战斗”的新闻记者们还记得,无论多晚,胡晓云都会将最新的信息与媒体沟通,同时还会对媒体宣传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想法。

2009年,又一种新的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的肆虐全球,我省也出现了疫情。6月中旬,胡晓云作为省现场处置技术小组负责人,被派驻宜昌处置美国旅行团部分成员感染甲型H1N1流感事件。这是一支由42名美国中学生及老师组成的旅行团队,面对外籍人员多,隔离人数多,确诊病例多,在全省无先例可循的复杂情况,作为技术负责人的胡晓云果断决策,迅速部署。一场跨区域、跨部门、涉外的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战役从堵截、排查、救治、隔离、宣传等多个领域打响。经过7天的集中医学观察,累计确诊7例患者,81名密切接触者身体均无异常,全部解除隔离。这次处置涉外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战役,提升了我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锻炼了应急队伍,也给今后工作留下了许多启示。时任省长李鸿忠高度评价了该项工作,认为这赢得了相关国际组织和舆论的高度赞誉,为我省争得了荣誉。

四、抗震救灾,幕后英雄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举国哀痛。听闻这个消息,胡晓云第一时间主动请缨作为应急队员赴川救灾,但他作为党办主任,肩负着院中心和全省疾控系统抗震救灾的宣传和联络工作,需要要和新闻媒体保持联系,提供素材和采访连线,将我省所有疾控应急分队所做的工作对外做新闻报道。

省疾控中心首批派了12名队员的应急分队前往汶川,队员们到哪了?情况怎么样?他们需要什么?前方情况与想象是否一样?这些都是未知数,赴川应急队员们回忆,当时大家徒步进入映秀后,根本就没有手机信号,和外界彻底失去了联系,只能偶尔借助部队的卫星电话给家人报个平安,给单位报下情况,但时间太短暂了,具体情况后方根本不知道。

为了想方设法和前方取得联系,胡晓云每天都守在办公室,很少12点以前回家,一方面随时接听他们的电话,一方面通过找前方记者与队员互通消息,了解他们每天处理了多少具尸体、消杀了多大范围、队员们身体、心理状况如何、前方有哪些感人事迹、家里还有哪些困难等等,最后将这些情况情况整理成文字材料汇总上报。为此,胡晓云还为全省赴川疾控队伍做了一张地图,他们去过哪里,哪里就做上标记。在我省疾控应急队伍抗震救灾工作中,胡晓云充当了幕后英雄的角色。

五、防控地病,走乡串户

2009年,年仅40岁的胡晓云当选为湖北省预防医学院副院长、湖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分管慢性病、地方病防控工作和预防医学信息情报工作。说到地方病,碘缺乏病、燃煤污染型氟中毒一直以来是我省地方病防治的重中之重。

有一次经历让让我至今难忘。2009年12月25日,胡晓云带队出发到恩施进行改炉降氟工作督导。据全省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基线调查表明,湖北有30万余户病区居民需进行改炉降氟,为了改变燃煤型氟中毒的现状,政府出资为农户改炉。但改得怎么样?经费是否落实到位?技术人员有没有上门?降氟炉的安装是否合乎要求?农民是否了解如何预防氟中毒?都需要检查。

那时的恩施已经飘起了鹅毛大雪,而这次督导要持续近半个月。在走访了建始后,又驱车3个多小时前往巴东,这次抽查的一个项目村在巴东的绿葱坡,是恩施州海拔最高的地方,全是崎岖的山路。由于大雪,不少车辆都上了防滑链,前方依稀可见有车翻了,其实大家心里都有点担心,有人提出那40户人家下次再来,可胡院长不同意。“他说,”既然来了,我们就要去,不然山区农户的情况总是了解不到。”

此时,车已经开始打滑,司机周磊表示坡上不去了,只能下来推。胡晓云二话没说,跳下车推了起来,好不容易到了镇上,车再也不能往往前开了,胡晓云带领大家下车走到村里,当时我也在一起,“那天非常冷,冻得直打哆嗦,脚早已没有知觉,由于下过雪,地上全是泥,不仅打滑,鞋上也全是泥巴。” 每到一户人家,胡晓云都仔细的与农户交谈,我看着胡院长身上的落雪不禁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等到返回吃晚饭时,胡晓云才发现那双满是泥泞的鞋已经走破了,他还笑称要给山区疾控人配备能踩水又能踩泥的工作鞋,果然,在胡晓云的坚持下,那次督导查出了许多问题。烟囱没有到位、长度太长、农户不知氟中毒如何预防等等。在回来的车上,胡院长对我说“疾控人就是要把鞋底走穿,就是要走遍每个角落。”这句话已深深的烙在了我的心里。

六、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竭心尽力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任务之一,同时,这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惠民工程,内容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九大内容。2011年起,国家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每年15元提高至25元,内容增加到十项。

胡晓云分管的慢病工作与医改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最为密切,该项工作涉及的部门多,任务重,10项工作中涉及到疾控工作有6项,每一项都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在管理职责没有理顺、经费保障不清的前提下,胡晓云提出疾控系统要不等不靠,主动承担工作任务,以工作成绩争取各方的支持,经过不懈的沟通协商,在卫生厅领导的支持下,最终形成共识:疾控处、妇社处均可以依靠疾控中心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事们回忆说,这期间胡晓云加了很多班,并手把手教大家怎么完成各项方案,“我们下午传给他的文件,他会在第二天早上以前传回来,很多都是凌晨修改的。”

经过多次考察,胡晓云建议将汉川市作为项目试点县,规范各项工作,以点代面,促进全省工作。胡晓云就先后多次亲自深入汉川市的乡镇、村,进行指导。由于汉川距离武汉近,加上胡晓云工作特别忙,他经常利用周六周日休息时间去指导。

司机周磊都记不清这几年来,胡晓云为了项目到了多少次汉川,终于,在胡晓去的直接策划、主动协调、具体指导下,我省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模式获得国家认可。

胡晓云同志事迹材料之二:学习篇——学以立德,学以立智

歌德曾说:才智在寂静无声中孕育,性格在人世洪流里成长。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世,都离不开学习,学以立德,学以立智,在工作的近二十年中,胡晓云始终把学习当做一种精神追求。

十九年来,他不仅在业务工作中精于钻研,还先后在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公共卫生学院读了硕士、博士,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编写书籍20余部,完成科研课题和项目20余项。其中,有2项获得湖北省科技成果奖。他三十多岁就被聘为主任医师,是省疾控中心中青年拔尖人才,同时也是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湖北省委党校兼职教授,并担任多个国家级、省级学会、协会、专家组专家。

胡晓云参加工作没多久就成为单位的中层干部,后来走上院中心领导岗位,但他为人正直,低调谦和,丝毫没有“官架子”,在同事们的眼中,胡晓云总是那样随和可亲,平易近人,尤其是对单位的年轻人,他总是如师长一般关怀、爱护他们。健康教育所夏庆华依然记得,2004年她从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毕业后来武汉工作时,时任副所长的胡晓云考虑到她对武汉人生地不熟,便亲自去机场接她,并一路向她介绍武汉的情况。这让一个初出茅庐的外省学生倍感亲切、温暖。

司机周磊的回忆,胡晓云在用车问题上从来都是公私分明,无论是到汉阳看望岳父母,还是送女儿参加钢琴、外语培优,他从未用过一次公车。有好几次出差时离他的江西老家只有1个多小时的路程了,他却没有过去。

胡晓云作为武大公共卫生学院的硕士生导师,带有4个硕士研究生。在学生眼里,他不仅是个尽责的好导师,还给了学生们家一般的温暖。

学生王备、戴馨说,不管多忙,胡晓云也会帮学生们修改论文,传过去的论文或者作业无论多晚,胡晓云会帮学生们改好,写好指导意见传回,“拿到胡老师修改的文章一看,全是各种修改记号,再看看发送时间,有时已经是凌晨两点。”

此外,胡晓云每个月都要挤出时间召集大家讨论,特别是节假日,胡晓云会把学生们请到家里讨论,从学业到职业规划到生活细节,他都关心,谈论完了,还会带上妻子女儿请学生们吃个饭。

10月7日,胡晓云已查出肝癌,病重住在同济医院,身体十分虚弱,说话都困难,他要求弟弟胡晓军将自己的电脑带来,查看是否有些工作上的邮件,胡晓军十分不解,“我看到你的工资条,那么少的工资,什么值得你这时候还要想工作?”而当学生去看望胡晓云的时候,他发出微弱的声音,“你们要做好自己的事,我一时半会儿不顾上你们了,真感觉我这盏灯的油快要用完了。”学生们潸然泪下。

胡晓云同志事迹材料之三:生活篇——爱在深处,爱在责任

 

胡晓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上有慈爱的父母,中有贤惠的爱人,下有优秀的女儿。

2011年8月7日,胡晓云在博客上记录了内心的愧疚:“本来说好了,等孩子假期学习完了,一家三口出去休假玩几天,可工作实在是太纠缠,走不开,旅游休假都是我们每年需要做的功课,去年因工作也没有去成,我真是对不起她们,每天孩子教养都是老婆承担,我几乎是每天都有事,回家也晚,一年有一半的时间是出差,心里总感觉对不起她们,很少有时间陪她们,老婆说“连家庭吃饭,都约不到你”。但,前天我还是去购票点买了机票和火车票,让她们俩先去玩玩,我随后再来。“

这件事让妻子魏莹当时很不高兴,胡晓云在恩施出差,便建议她们母女到恩施自己玩,等他工作完了再三个人一起回,”我和女儿在家里等了他很久,就是盼着这次三个人一起出去放松一下,可他做不到。”

在胡晓云家里2011年的日历本上,有着180多个红色的圈圈,这是魏莹画的,每一个红圈都代表着胡晓云出差的日子,“这些红圈不算他加班和往返一天的出差。”直到现在,魏莹到仍没有觉得胡晓云离开了,而是觉得他又出差了,“我后悔曾经对他有诸多埋怨。”胡晓云去世后,魏莹在祭词中写道:“亲爱的,我们的缘分太短了。。。。。不敢看你的照片,不忍碰你的用品,家里到处都是你的影子,好像听见你开门的声音,好像看见你在电脑跟前,感觉到你的气息就在耳边。”

 “这些年他真的太忙了,人哪能不累呢?”魏莹这才想起,每次丈夫陪她看电视都会呼呼睡去,醒来后继续做事。“有时想让他陪我散散步,谁知他答应后并不兑现。”原来,胡晓云答应陪妻子散步,是从家里到办公室仅5分钟的步行路程,然后他将妻子“骗”到办公室,他忙自己的事,给一两本杂志让妻子打发时间,魏莹说,每次在办公室等他都快睡着。

很多次,魏莹下午下班前接到胡晓云的电话说可以回来吃饭,等她兴冲冲买完菜做好饭已经是7、8点,他仍没有回家,“我觉得很烦,还时常下通牒。”等他赶回扒了两口饭,9点左右电话又来了,他又要回办公室,回家时妻子女儿早已入睡。第二天他又早早起床,在客厅里开始工作。

胡晓云的工作和治学精神潜移默化地植入了女儿胡嘉炜的心里,小姑娘正在读初二,成绩优异,特长突出。妻子说,胡晓云时常让女儿在网上为他买一些书籍,很厚的书他都能利用晚上睡觉前的时间读完,妻子不信,还翻开看过,果然全部都有笔记,女儿学习自觉这一点跟爸爸一样。

以往,由于工作忙、出差多,胡晓云和女儿交流的时间很少,但女儿是他的骄傲,虽然在家里不表扬,但和别人说起女儿时却是无限自豪。只要有时间,他会陪女儿参加课外活动,或者和妻子带着女儿去大学感受氛围。有时候,他也是一位细心的好爸爸,今年9月的一天,胡晓云特意按时下班,买菜回家亲自下厨,因为女儿带了新加坡来汉交流的同学回家,这次饭后,胡晓云收拾碗筷,并让女儿的同学打电话向新加坡的家人报平安,看到孩子们坐在地板上,他关切地叫她们起来别凉着。

10月31日,胡晓云已经陷入深度昏迷,在重症监护室,女儿扑在爸爸身边,摸着爸爸的脸说,“爸爸,你睡着了吗?爸爸,你放心,我一定好好读书,以后我要比你更棒,我要当医生。爸爸,你不要死。”见爸爸没有反应,女儿嚎啕大哭,可爸爸再也醒不来了。

11月3日追悼会后,胡嘉炜回到学校参加了为她一个人单设考场的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后,她获得了全班第一,拿着卷子,她走到爸爸的遗像前说,“爸爸,我考了全班第一,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会当医生的。”

胡晓云英年早逝,在全省疾控系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疾控同仁们感叹“胡院长承担了大量工作,太辛苦了,他太累了。”其实早在去年单位体检发现结果异常后,单位高度重视,嘱咐他去复查是否有肝癌,可他却拖着旅行箱到医院简单查过之后赶着出差,告诉单位自己没事。9月初,胡晓云就开始出现症状,拉肚子、吃不下饭、消瘦,9月28号,胡晓云症状明显却仍在恩施州巴东县出差,给妻子发短信说拉肚子“拉的厉害,难受极了”、“今天已经拉了8次”、“吃了药,实在撑不住”,直到9月30号工作忙完后才回家,此时离他离世仅仅只有一个月。

在清理遗物时,妻子发现胡晓云办公室内有一个盒子,里面有4个空药瓶,瓶子的标签已经被撕掉,为了不让家人同事担心,他几乎从未提过自己的病情,直到10月2号,胡晓云在家实在撑不住才被妻子送到医院检查,可他还惦记着10月5、6号的假期值班的事情,即便拿到的结果是“肝癌晚期”,他仍嘱咐妻子向单位交代一声,自己不能去值班了。

其实,医学出身的他何尝不知充足睡眠、劳逸结合、生活规律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多么重要,搞过多年疾控工作的他何尝不知肿瘤是一种跟生活方式有关的慢性病,何尝不知积劳成疾的道理,但在他心中,个人的健康是小健康,人群的健康是大健康,为了事业,他忽略了自己的身体。

今年9月27日,胡晓云最后一次更新了博客:“上午接待江西卫生厅考察团,座谈到10点30,(然后)直接回家拿行李,奔恩施,在潜江服务区接另外2个同事,并让他们把盒饭带给我们,这时已是(下午)3点。一路没有歇气跑到夷陵大桥服务区,把2本研究生论文给我的一个学生。晚上7点多我们到达恩施,真是辛苦,当然更辛苦的是司机!”多年来,胡晓云出差大都是去我省最远、最偏僻的地区,从不要求换地方,出差似乎已成为他生活中的常态。在他的墓碑石上,刻着他的妻子和女儿的一句问候:你又出差了,这次是到天堂出差吗?

多年来,胡晓云的梦中就时而出现江西老家,妻子跟他说是因为工作压力大了,怀念以前的生活,胡晓云曾多次许诺带着妻子女儿去老家的村庄看看,告诉女儿他的童年,带她们去看他曾在那里钓鱼的小河边,但如今这已成为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那个杏花春雨的江南小村啊,你是否还记得那个无忧无虑在河边垂钓的少年?百年同济,你是否还记得那个朗朗读书的勤奋学子?荆楚大地,你是否记住了那个行色匆匆的疾控人的脚步?

如今,他走了,留下了白发苍苍的父母双亲,留下了哀婉思念的妻子、留下了少年失怙的女儿;他走了,留下了他为之奉献青春的疾控事业,留给疾控同仁们无限的惋惜和追忆。

也许,他并没有真正离开我们,因为他的生命之灯虽已熄灭,但他的精神之灯却已在我们心中温暖点燃。

  

2012-04-12